少子化使得人人上大学成为可能,但好大学依然难进
“大学全入时代”的日本高考
在日本,每年1月13日以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往往有着一丝特殊的凝重气氛。日本的高考统考,就在这个周末进行,被称作日本“大学入学中心考试日”。每年的这两天,考场周围到处竖立着“无关人员禁入”的大幅指示板,校园操场空旷寂静,考场内穿着清一色黑衣的考生埋头奋笔。今年,日本全国将有近56万考生涌入分散在各地的690个考场,开始了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答卷。
受长期少子化影响,日本教育呈现“骨牌效应”,大学适龄人口的减少把日本推入所谓的“大学全入时代”:即如果无特定择校要求,则人人可升入大学。统考人数虽连续两年下降,然而真正的“全入”至多不过是个美好的理想。
过两关,上大学
在日本传统观念中,考取好大学须过两关。
第一关是“大学入学中心考试”。这是由文部省下属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所组织的全国统考,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难易适度。上世纪80年代起,所有国公立大学均把统考作为评定和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私立大学也陆续对考生的统考成绩有所要求。今年有合计849所高校、包括689所国公私立大学采用统考成绩,在大学和高校总数上均创下历年之最。科目大体包括国语、地理与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外国语,各人依据报考大学的要求选择部分科目。今年恰逢新版《学习指导要领》首度适用,对文理科考生要求有所提高,被认为是统考正式告别宽松教育的标志。
第二关是大学自主考试。国公立大学的自主考试被称作“二次考试”,这是相对于“首次”全国统考而言的。“二次考试”的特点是重视知识活用、反映学校特色、难度较高,一般安排在二月底举行,其成绩将与统考成绩直接或按一定比例换算后累加来决定录取。私立大学的自主考试被称作“一般入学考试”,具体日程由各大学自定,多设在一月下旬至三月上旬之间。由于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一些私立大学在考试日程安排上主动同国立大学错开,从而吸引更多实力派考生。
“大学全入时代”又是“大学淘汰时代”,对比近年五成上下的大学平均录取率和人气大学的超高倍率,再看屡败屡战的“浪人”(落榜生)群体,都共同指向一个异常骨感的现实:考上好大学,真心很难。
“四当五落”是日本社会信奉的一项不成文传统。众多学子和家长笃信每日勤奋学业、只睡四小时,就能如愿以偿地考入理想大学,而睡眠超过五小时则注定名落孙山。
此外,参加补习班则是另一种“风尚”。由于国家严禁学校开办补习班,体制外的补习班生意兴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表明,目前日本有75%以上的高中生参加补习班,在全部34个成员国中仅次于韩国这个“补课大国”。
拼搏学业之余,考运也被看重。各大寺庙和神社应运提供祈愿考试合格的绘马(木制祈愿牌)以及小巧的护身符,在高考前尤为热销。神社大堂前的木架上,绘马挂得整整齐齐又满满当当,直待法事时入火燃尽,祈愿遂能实现。餐馆的炸肉盖饭因日语发音同“胜”而在考前人气飙升。
没考好也有戏
“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在名义上相当于我国的高考,但实际绝非上大学的唯一途径。
部分私立大学不要求学生参加统考,仅依据“一般入学考试”成绩决定录取。“推荐入学”与“AO入学”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招生形式,且均不要求考生参加统一考试。前者以调查书、推荐函做主要判断依据,少数大学另设口头汇报、面试问答或小论文程序。后者强调个体特征与特定大学培养目标吻合度,由考生向大学招办提交自荐书、参加面试并体验学习。从结果来看,以上招生形式分流了大批潜在统考生,据独立行政法人大学入学中心统计,今年107万应届毕业生中仅有42.5%参加统考。
作为文部大臣咨询机构的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去年末审议并指出今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要点,尤其关于统考改革之动向,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据悉,有近40年历史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临近废止,取而代之的将是“高中基础学历考试”和“大学入学希望者学力评价测试”。前者面向高二和高三学生,每年两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察,题型均为选择题;后者面向在校生和校外人士,每年多次,且不设报考次数上限,侧重知识的综合应用,打破学科边界,题型在选择题之外引入部分论述题。且两者可能共同借助TOFEL等实现英语考试社会化。
另外,审议会建议大学自主考试在传统的笔试外增设小论文、面试、志愿书等多元评价方式,以进一步反映大学文化和人才培养特色。然而,上述改革案在考试密集与考生有限精力的矛盾、综合试题的适切性、论述题对教师阅卷的压力、以及国家在英语考试上的作为等问题上遭受质疑。
今后入学考试改革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尚待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