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国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模式”。
高考,被认为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最后通道,也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高考只顾成绩不顾综合素质,应该废除。
当今中国,高考,无疑已成为农村与城市、北京与地方、既得利益集团与非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焦点,简单地说“北京的孩子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而农村的孩子则是喝着凉水长大的。北京考生可以用更低的分数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高考大省河南、山东等地的考生却要挤破头才能去北大、清华。”宪法虽规定人人平等,但“中国人却生而不平等”。种种迹象显示,上述矛盾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壮士断腕勇气”的良心改革,注定会摔得很惨。而如何通过改革化解这一矛盾,成了中国政府、民众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此相对,邻国日本虽然也有高考,却并没有出现中国式的矛盾激化。这不仅是因为其经济生活水平高,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更深层次的原因,让日本出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曾说过,“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是福泽接受天赋人权观,人人平等观的直接体现。作为庆应义塾大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培养“独立自尊”的公民,建立现代文明国家。
虽然,日本的高考也被称为“地狱”,但地狱里面却是公平的。日本则人的标准是“能者居之”,谁有本事谁上。日本大学是自治的,不受国家管控,招生条件也是明文规定。有通过考试入学的,也有通过推荐入学的。考生则按照自己偏差值选择学校,考不上也是心服口服。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可以说日本的教育已经实现了公平。
看看中国,“有教无类”是《论语·卫灵公》里,孔子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种则是,人可以通过教育消除差别。不论哪种解释,都包含“公平”“平等”的意思。两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也从奴隶制社会演变为封建社会,又从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主义社会。王朝换了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也换了一任又一任,但从目前看来,“有教无类,众生平等”的理想依旧没有实现。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推广近代教育,利用西方理念,实现了“有教无类”,而中国还在“有教有类”中徘徊。“拿来主义”不可取,但一直守旧,无视多数民众利益的做法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