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此外新渡户稻造的著作《武士道》已成为解读日本民族精神的入门书,是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在美国用英语写作而成。
“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武士道的思想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当武士丧失了荣誉后会选择切腹自杀。切腹的原因主要包括: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对过失承担责任(如饭富虎昌)
牺牲: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为了维护名誉而殉死
先腹: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义腹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诘腹 无念腹: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